AEM:通过新兴的非富勒烯受体和串联结结构构建高性能有机光伏
痴迷文献 痴迷文献 2020-04-21

考虑到新的非富勒烯受体和串联结构的独特优势,基于它们的有机光伏(OPV)具有巨大的潜力。与该新兴领域相关的研究始于2016年,其实现了8-10%的功率转换效率(PCE),现在已提高到17%。

有鉴于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杨阳教授,北京大学占肖卫教授提出了高性能有机光伏的构造,重点是结合新的非富勒烯受体和串联结的优势。

文章要点

1为了构建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高性能串联结OPV,正确和分别管理前子电池,后子电池和ICL至关重要。对于前子电池:(1)中带隙(1.6–1.8eV);(2)在紫外线可见光区的吸收率高;(3)受体的LUMO能级较高;(4)供体/受体的HOMO小偏移量;(5)光滑的顶面;(6)需要良好的热稳定性。结果,VOC为1.0-1.1 V,JSC为16-18 mA cm-2,中等FF为75-78%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对于后子电池:(1)窄带隙(1.2-1.4eV);(2)在红外区的吸收率高;(3)受体的LUMO能级较高;(4)供体/受体的HOMO偏移较小是有利的。因此,可以实现0.75-0.85 V的中等VOC,26-28 mA cm-2的高JSC和75-78%的高FF。对于ICL:(1)最小的光损耗;(2)最小的电损耗;(3)光滑的顶面;(4)对前子电池的损坏应最小。将所有这些先决条件结合在一起,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VOC为1.75–1.95 V,JSC为13–15 mA cm−2,FF为80%且PCE为20%的非富勒烯级联OPV。

2为了构建具有更高性能(PCE达25%)的非富勒烯串联连接的OPV,提出了一些有希望的研究方向:(1)设计新的带隙约为1.1 eV的红外吸收受体,将后部子电池的JSC提升至35 mA cm-2;(2)制定新的策略以减少辐射/非辐射重组,从而进一步将前后子电池的VOC损耗分别降至0.5V和0.4V;(3)在ICL中采用具有高透射率/电导率的复合层(例如ITO);(4)开发三结(或更多结)器件,以进一步减少热损失。

Pei Cheng, et al, Constructing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Photovoltaics via Emerging Non-Fullerene Acceptors and Tandem-Junction Structure, Adv. Energy Mater. 2020

DOI:10.1002/aenm.202000746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00746


加载更多
1851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痴迷文献

专注能源材料领域最新科研进展 做文献收集人

发布文章:11743篇 阅读次数:11612604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