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ience: 玻璃中稳定钙钛矿纳米晶体的三维直接光刻
钙钛矿纳米晶体 (PNC),如三碘化铯铅 (CsPbI3),可以在显示应用中显示具有窄线宽的明亮光发射,但它们的长期稳定性需要在溶液中合成后进行钝化和封装步骤。同时,溶液中钙钛矿纳米晶体 (PNC) 的材料组成工程和器件制造会引入有机污染,并需要几个合成、加工和稳定步骤。浙江大学邱建荣和之江实验室谭德志等人报道了具有可调成分和玻璃带隙的 PNC 的三维 (3D) 直接光刻。
本文要点:
1)通过超快激光诱导的液体纳米相分离将卤离子分布控制在纳米级。PNCs 对紫外线照射、有机溶液和高温(高达 250°C)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
2)通过将成分从CsPb(Cl1-xBrx)3转换为CsPbI3来调整PNC的带隙及其在480和700 nm波长之间的光致发光。这些封装的PNC在长时间加热或有机溶剂和紫外线照射后表现出长期稳定性。
3)玻璃中的印刷3D结构用于光存储、微型发光二极管和全息显示器。验证了所提出的PNC形成和组成可调性的机制。
2. Nature:揭秘太阳系的“童年”
通过研究行星家族中的大兄长,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从它们的动力学变迁 “管中窥豹”,求索太阳系的成长历程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刘倍贝研究员与法国波尔多大学的雷蒙德教授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雅格布森教授,共同提出太阳系巨行星轨道演化的新模型。他们指出在太阳系初期原行星盘受到太阳光致蒸发作用,盘中气体从内向外耗散诱发了巨行星轨道的重塑并引起动力学不稳定。
(来源:浙江大学)
3. Nature:“闻”出来的肿瘤?
肿瘤是如何产生的?一直是横亘于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系、良渚实验室研究员,浙大二院双聘教授刘冲团队经过六年多的不懈努力,抽丝剥茧。首次通过清晰证据链,证明了嗅觉感知体验和胶质瘤发生之间存在独特的直接联系。
本文要点:
1)发现肿瘤主要自发产生于嗅球的突触小球层,也就是嗅觉环路第一级神经元(嗅觉感受神经元)和第二级神经元(称为僧帽/簇状细胞)的信息交流区域。
2)利用前沿的化学遗传学干预手段,精确抑制小鼠嗅觉感受神经元活动。研究人员发现,抑制嗅觉感受神经元活动后,肿瘤体积显著下降;而激活其活动后,肿瘤体积增加。结果证实,嗅觉环路神经元的兴奋性活动是胶质瘤产生的根源。
(来源:浙江大学)
4. Nature:揭示糖尿病的传代“记忆”机制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和医学界,如何从生命早期找到疾病起源进行早期干预已成全球研究的热点。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国良院士团队合作,找到了糖尿病的代际传播新机制。他们首次揭示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即母体不良环境可以通过卵母细胞影响子代糖代谢功能,并阐明了其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来源:浙江大学)
5. Cell:揭秘雄性昆虫“恋爱”密码
讲到昆虫的遗传,一般认为是从父母中直系遗传得来,但许多微生物在与昆虫共生时,会悄悄将其基因传递给昆虫。这类跨物种的基因交流,即水平转移基因(HGT)常常被科学家忽视,那么昆虫如何获得“飞来”的外源基因?这些基因对昆虫生存具有什么样的影响?经过多年研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指出,昆虫基因组内存在大量的水平转移基因,并发现“飞来”的外源基因对昆虫求偶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浙江大学)
6. Science:催化剂和疏水聚合物的物理混合去除水分子促进CO加氢
在许多受到水分子影响的反应中,选择性的将水从反应体系中去除是提高反应性能的关键,通常人们使用膜反应器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鉴于此,浙江大学肖丰收、王亮、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郑安民等报道发现,将疏水性聚二乙基苯与CoMnC进行简单的物理混合,能够调节催化剂的局部环境,快速的将反应生成的水分子从催化位点移除,调节催化剂表面的水吸附平衡动力学,产生比例更高的催化剂活性表面位点,因此合成气转化速率得以提高2倍。当反应温度为250 ℃,反应中CO的转化率达到63.5 %,产物中轻质烯烃的选择性达到71.4 %,在相同反应条件,性能优于没有加入疏水性聚二乙基苯的对比催化剂。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物理混合催化剂能够连续的稳定工作120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