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宋国胜Angew. Chem.: MRI示踪核壳纳米粒子克服乏氧诱导铁死亡治疗耐受
奇物论 纳米人 2022-10-24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其与凋亡、坏死等传统细胞死亡方式有较大差别。铁死亡通过脂质过氧化物的过量累积引发细胞死亡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细胞耐药性,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肿瘤的铁死亡治疗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效率较低、缺乏有效的成像方式监测治疗过程等。


最近,基于细胞内活性氧(ROS)产生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基于谷胱甘肽(GSH)消耗引起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失活等的铁死亡策略已经被广泛报道。然而,肿瘤的乏氧会限制ROS的产生,减缓GSH的消耗,与此同时,脂滴作为细胞内游离脂肪酸的存储细胞器,受到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调控,能保护细胞内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免受脂质过氧化影响。这些途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死亡在细胞内的发生,使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


基于此,湖南大学宋国胜教授设计了一种MnOx包裹全氟化碳的纳米颗粒(PM-CS NPs),能够直接递送氧气参与基于MnOx的类芬顿反应,增强了细胞内ROS的产生和GSH的消耗,并且降低了GPX4的表达,直接提高了细胞内磷脂过氧化物的产生,增强了铁死亡的治疗效果。同时,氧气的递送缓解了肿瘤的乏氧,能够阻碍细胞内的脂滴形成,释放更多的游离脂肪酸参与到脂质过氧化的过程中,并且使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 (ACSL4)的表达量上升,进一步促进了铁死亡治疗。此外,Mn离子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释放过程能够通过与之相关的1H/19F双模核磁信号的变化进行监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Wiley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IF=16.823)


1666582305447947.png


论文要点:

  1. 1.    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全氟化碳包裹MnOx的纳米颗粒(PM-CS NPs),并将其应用于非铁基-铁死亡的肿瘤治疗中。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PM-CS NPs释放出大量Mn离子,产生大量ROS,同时消耗过表达的GSH。PFOB内负载的氧气能够提高ROS的产量并促进GSH的消耗,提高细胞内LPO的表达水平,下调GPX4,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通过化学途径促进铁死亡的肿瘤治疗效果。


1666582319981825.png


  1. 2.    PFOB氧气递送过程,能够改善肿瘤乏氧,破坏脂滴在细胞内的存储,释放更多的游离脂肪酸参与到脂质过氧化过程中。同时,乏氧的改善提高了ACSL4的表达量,增加了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通过生物途径进一步提高了铁死亡的肿瘤治疗能力。


1666582351718733.png


  1. 3.    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Mn离子从PM-CS NPs上有序解离出来,释放的Mn离子能够引起1H/19F-MRI成像信号的变化,从而通过肿瘤中信号的变化检测肿瘤微环境中Mn离子的释放,Mn离子的释放又与后续铁死亡的发生密切相关,进而对治疗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4.png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董喆,通讯作者是宋国胜教授。


论文信息:

OvercomingHypoxia-Induced Ferroptosis Resistance via a 19F/1H-MRITraceable Core-Shell Nanostructure.

Zhe Dong, Peng Liang,Guoqiang Guan, Baoli Yin, Youjuan Wang, Renye Yue, Xiaobing Zhang, GuoshengSong*

Angew. Chem. Int. Ed.2022. 10.1002/ange.202206074


作者介绍:

宋国胜,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14年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2014-2016年在苏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刘庄教授;2016-2018年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为Jianghong Rao教授; 2018年入职湖南大学。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1年度科睿唯安交叉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荣获湖南省青年化学奖,。研究领域:活体分子影像(光声成像、长余辉成像、化学发光成像、核磁成像等)。癌症早期诊疗探针、生物材料、多种肿瘤治疗增敏剂的开发与应用。相关成果发表在Nat. Biomed. Eng.、Chem、Nat. Commun.、JACS、Angew.Chem.、Chem. Rev., Chem. Soc. Rev.、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Anal. Chem.、CCS Chem.、Chem. Sci.等领域权威期刊。

加载更多
1497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