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李巨等人EES:一种用于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前沸石框架结构
纳米人 纳米人 2022-12-19
12月14日,MIT李巨等人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题为“Pre-zeolite framework super-MIEC anodes for high-rate lithium-ion batterie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创新性地将纳米多孔框架结构和致密氧化物两大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建立起连接,提出了块体晶格中类表面扩散机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物理化学视角来开发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在大型运输、工业设备和电网调节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关键部件是电池电极材料。理想的电极材料是一种激活能小于250 meV的超快离子和电子混合导体(super-MIEC),这使得约10微米的致密单晶颗粒的商业化成为可能(这样的大单晶颗粒可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并抑制电池的副反应)。在所有满足小于250 meV扩散势垒的材料中,具有离子晶格内扩散的材料很少见,但具有离子表面扩散的材料较常见。离子表面扩散的材料通常具有孔径大于2 埃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的材料包括沸石(孔径为3~10埃)、普鲁士蓝和金属有机框架等纳米多孔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吸收大量的H2O分子(直径2.8埃),H2分子和CO2分子等。虽然这些纳米多孔框架结构具有极高的离子扩散率,但由于其孔径过大,无法存储过多的碱金属原子,因此无法作为高致密度的电极材料。


1671418944612673.png

图1 前沸石框架结构与现有纳米多孔框架结构的比较示意图


本研究中作者首先定义了“前沸石框架结构”,即孔道直径小于H2O分子的致密晶体材料。因为这类结构排除了水分子和一般小分子的嵌入或吸收,同时允许锂离子在晶格内像表面扩散一样的快速迁移,有望使得这类结构同时满足高致密度及高功率的电化学性能。与锂离子嵌入型化合物不同,这类前沸石框架结构中由于较低的原子拓扑约束和较大的宿主自由体积会导致异常的热膨胀(低/负的热膨胀系数)和软声子特性,这也导致了块体晶格中类表面扩散机理的出现。接下来作者给出了这种前沸石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材料的孔道直径在2.5~2.8 埃,阴离子与阳离子比约为2.5,包含但不限于Nb、W、Ti等元素的氧化物。最后作者将上述设计方法应用于NbO2.5-WO3-TiO2三元相图,并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微米级高致密度及高功率的单晶电极材料。其中包括两种新物相材料:Nb9W2Ti6O40.5和 Nb9W4Ti4O42.5,它们以高电极密度(3.2~3.3 g/cm3)、高容量(1C下约200 mAh/g)、高功率(60C下约60%的容量保持率)和长循环寿命(15000次深度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56%)的优异性能,胜于绝大部分现有的高功率电极材料。此外,作者还成功合成了大于20微米的超大单晶,仍可保持高于30 C的大功率充放电,使得这类材料在保证高体积能量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的基础上,具有和燃油车加油相媲美的快速充电体验。


1671418960241170.png

图2 具有前沸石框架结构材料的结构、形貌与电池动力学特征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李巨教授、董岩皓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助理教授),清华大学的唐子龙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俊英教授,第一作者为MIT的王诗童博士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赵黎江博士。


1671418975237283.png

图3具有前沸石框架结构材料的电池循环稳定性与能量密度特性


1671418992698818.png

图4 具有前沸石框架结构材料的晶格和微观结构特征


1671419005872260.png

图5 具有前沸石框架结构材料的快离子迁移机理分析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ee/d2ee02918a


加载更多
1158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