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Energy:香港城大/清华/大化所合作,电催化新进展!
学研汇 技术中心 纳米人 2023-11-07

1699320520672742.png

研究背景

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是一种合成碳基燃料的方法,结合可再生电力使用,有望解决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然而,由于C-C键形成的高能壁垒,CO2RR生成多碳液体产物仍然非常困难。


迄今为止,大多数能够以可观的反应速率从CO2RR生成Cn(n≥2)液体产物的催化剂都是基于铜的,这是因为*CO中间体在铜表面上的强吸附促进了通过CO二聚或CO-CHO偶联来形成C-C键。然而,由于对基于铜催化剂的C-C偶联过程缺乏全面的理解,控制C-C键形成是具有挑战性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将CO2还原为Cn(n≥2)液体产物的高选择性电催化剂的开发。


关键问题

现在对于理解铜基催化剂上的 C-C 偶联存在以下局限:

1.缺乏全面了解: 对铜基催化剂上的 C-C 偶联过程缺乏全面了解。这阻碍了对 C-C 键形成的控制,限制了将 CO2还原成 Cn(n≥2)液体产品的高选择性电催化剂的开发。

2.C-C键形成的控制面临挑战: 控制 C-C 键的形成具有挑战性,这使选择性电催化剂的开发更加复杂。C-C 键的形成与 C-H 或 C-O 键的形成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复杂性。

这些局限性凸显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必要性,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铜基催化剂上的 C-C 偶联过程,化物界面作为氢物种传输通道来设计新型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新思路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刘彬教授、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黄延强研究员等人报道了一种用于将CO2电化学还原为乙醇的Sn基串联催化剂,该催化剂由SnS2纳米片和通过局部SnO3簇(Sn1 -O3G)锚定在三维碳载体上的单Sn原子组成。利用该催化剂,在-0.6至-1.1 VRHE的宽电位范围内实现了超过70%的乙醇选择性。并且,在高达 17.8 mA cm−2的几何电流密度下连续反应100小时后,该催化剂仍保持其初始活性的97%。    


技术优势:

1.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单原子催化剂,即SnS2/Sn1-O3G,用于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制备乙醇。该催化剂具有高效的C-C偶联催化作用,通过结合同位素标记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揭示了该催化剂上乙醇合成的C-C键形成机制。

2.通过电化学实验评估了SnS2/Sn1-O3G催化剂的CO2还原性能,并通过在线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了产物。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0.9 VRHE电位下可稳定产生乙醇,其法拉第效率高达82.5%。

3.通过X射线发射光谱(XES)实验证实了Sn1-O3G中Sn与氧原子的结合。通过X射线吸收光谱(XAS)和高角度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等实验结果,确定了Sn1-O3G中Sn原子与氧原子的配位环境和电荷密度分布。    


研究内容

电化学CO2还原为乙醇

SnS2/Sn1-O3G 催化剂是采用溶热法合成的,通过使用三维泡沫碳作为载体,然后将碳泡沫用作溶热反应的基底,其中SnBr2和硫脲分别用作Sn和S的来源。
为了评估SnS2/Sn1-O3G 催化剂在电化学CO2还原成乙醇过程中的性能,作者在装有CO2饱和0.5 M KHCO3溶液的H型电池中进行了时变测量,催化剂在0.6至1.1 V vs RHE的不同电位下偏置。使用在线气相色谱法和核磁共振 (NMR) 光谱法对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气态和液态产物进行了分析。根据各种参数,包括电流密度、法拉第效率(FE)和稳定性,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估。SnS2/Sn1-O3G 催化剂的电流密度高达17.8 mA cm-2,在0.6至-1.1 VRHE的电位内,FE保持在70%以上,同时该催化剂还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在0.9 VRHE时乙醇选择性保持在80%左右,连续反应100小时后其初始活性保持在97%。

1699320543655235.png

    图1 SnS2/Sn1-O3G 串联催化剂的 CO2RR 性能

SnS2/Sn1-O3G的结构表征

作者为了研究对乙醇的优异CO2 RR性能,采用以下表征技术揭示了 SnS2/Sn1-O3G 催化剂的结构信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检查催化剂的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获取催化剂的高分辨率图像,便于对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亚恒星分辨率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提供亚埃级分辨率的催化剂图像,有助于深入了解催化剂的原子排列;X射线衍射 (XRD):用于确定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拉曼光谱:利用拉曼光谱分析催化剂的振动模式,提供有关化学成分的信息;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利用 XPS研究催化剂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X射线吸收光谱 (XAS):用于探测催化剂的电子和结构特性。


作者结合实验观察结果和理论计算,明确了Sn1-O3G催化剂中的锡原子通过与三个O原子结合形成三叉络合物,从而固定在富含O原子的碳载体上。该复合物还包括一个额外的OH基团,以稳定单个锡原子。通过DFT计算得出,Sn1-O3(OH)G位点的结合能为-4.75 eV,表明这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结构。进一步的XAS和HAADF-STEM研究也可以表明O原子配位的Sn催化位点在 CO2 RR过程中非常稳定。    

1699320558271608.png

图2 SnS2/Sn1-O3G和Sn1-O3G 的结构特征


CO2电还原制乙醇机理

为了了解CO2RR中SnS2/Sn1-O3G中每种成分的作用,作者合成了SnS2纳米片。发现SnS2纳米片可以催化CO2还原,生成甲酸盐,FE约为60%。而单独的Sn1-O3G只能将CO2还原为CO作为主要的CO2RR产物。但是,通过将SnS2纳米片和Sn1-O3G混合,可在-0.9V(相对于RHE)下产生乙醇,FE约为15%,而SnS2纳米片与3D碳的混合物未能产生乙醇。根据这些发现,作者认为,SnS2/Sn1-O3G上乙醇的形成可能是由与甲酸盐和CO相关的两种中间体之间的C-C偶联引起的。
在Sn1-O3G催化剂上进行CO2 RR时,将HCOOH引入反应体系,具有显着的效果。在HCOOH的存在下,乙醇作为产物的形成增强,而作为主要CO2RR产物的CO的产生减少。这表明HCOOH在促进C-C偶联在Sn1-O3G催化剂上形成乙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COOH的添加增加了乙醇的FE(法拉第效率)并增强了与乙醇形成相关的部分几何电流密度。    
由Sn原子和O原子组成的双活性中心能够吸附*CHO 和*CO(OH) 中间产物,从而通过C-C偶联生成乙醇。在SnS2/Sn1-O3G催化剂上的CO2RR过程中,乙醇形成的速率决定性步骤是SnS2成分产生的HCOOH向Sn1-O3G上的单原子Sn位点扩散,这一步骤对于反应过程中乙醇的生成速度至关重要。

1699320570826649.png

图3 CO2还原为乙醇


作者建立了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模型,并进行了DFT计算,结果表明,在二氧化碳还原过程中,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H+/e-)和Sn1-O3(OH)G催化前位点的脱水是放能的,生成的Sn1-O3G具有自由基性质。
作者对两种可能的二氧化碳结合机制进行了评估:一端结合和侧面结合,发现侧面结合机制更为有利。二氧化碳活化是通过Sn=O双键和O=CO双键之间的面对面环加成反应发生的,从而形成活化的*CO2中间体,其二氧化碳吸附自由能为-0.75 eV。活化的*CO2经过PCET生成O2Sn-O-CO(OH)中间体3,放能为1.68 eV。该中间体是O2Sn=O催化*CO2氢化过程中的主要产物。强结合碳酸盐*OCO(OH)是碳酸氢盐中间体形成的结果,除了通过中间体从回收的催化剂中生成CO外,几乎不直接生成CO。    

1699320582833143.png

图4 通过甲酰基-碳酸氢盐偶联形成C-C键(使用关键中间体4)


总结展望

总的来说,香港城市大学刘彬教授、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黄延强研究员等人开发了一种无铜的锡基串联催化剂,利用CO2 RR 生产乙醇,其中Sn1-O3G上的Sn和O原子双活性中心用于吸附不同的C基中间体,有效降低*CO(OH)和 *CHO之间的C-C耦合能。他们的串联催化剂实现了甲酰基-碳酸氢盐偶联途径,不仅为乙醇合成过程中C-C键的形成提供了平台,克服了铜基催化剂的限制,而且还提供了操纵CO2还原途径获得所需产物的策略。


参考文献:

Jie Ding, Hong Bin Yang, Xue-Lu Ma, Song Liu, Wei Liu, Qing Mao, Yanqiang Huang*, Jun Li*, Tao Zhang & Bin Liu*. A tin-based tandem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 to ethanol with 80% selectivity, Nature Energy (202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3-01389-3  

加载更多
711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