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Nature Synthesis!
米测 纳米人 2023-11-22

1700622215671948.png

特别说明:本文由米测技术中心原创撰写,旨在分享相关科研知识。因学识有限,难免有所疏漏和错误,请读者批判性阅读,也恳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原创丨彤心未泯(米测 技术中心)

编辑丨风云


随着“深空”战略的实行,火星探索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而氧气不仅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更是原位生产燃料的重要原料。因此,通过火星本土资源中合成氧气是探索这一星球必须克服的挑战。然而,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开发可以实时远程引导的合成系统以及AI算法能力。  

 

有鉴于此,中科大罗毅、江俊和尚伟伟等人展示了一个用于自动合成和智能优化火星陨石析氧反应的催化剂的机器人人工智能化学家。在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的条件下,AI智能化学家可以完成火星矿石预处理、催化剂合成、表征、测试及催化剂优化整个流程。该方法使用从第一原理数据和实验测量中得出的机器学习模型,从超过三百万种可能的组合物中自动快速地识别出最佳催化剂配方。在六周内,这位AI化学家通过使用机器学习和贝叶斯优化算法学习近30,000个理论数据集和243个实验数据集,建立了一个预测模型,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 OER催化剂配方以及最合适的合成条件。合成的催化剂在10mAcm−2 的电流密度下运行超过 550,000 次,过电势为 445.1mV,证明了人工智能化学家在自动合成用于火星探索的化学品和材料方面的可行性。


人工智能化学家在火星上制造OER电催化剂的协议

在实验周期中,由探索机器人获得的当地矿石样品并进行元素分析,然后对所需矿石进行物理化学预处理,并测试于电化学OER性能。实验数据被发送到云服务器,由计算“大脑”进行机器学习处理。在计算周期中,“大脑”对数万种不同元素比例的高熵氢氧化物进行MD模拟,并用DFT计算来估计OER活性。模拟数据用于训练基于理论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很快就会使用机器人驱动的实验数据进行重新训练和优化。通过将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嵌入贝叶斯算法,“大脑”可以预测可用火星矿石的最佳组合,以合成最佳的OER催化剂,然后由人工智能化学家进行实验验证。    

1700622229653442.png

图  由AI化学家在火星上现场设计和生产OER电催化剂的全方位系统工作流程


使用计算“大脑”构建预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

作者选择过电势作为ML模型的主要目标以寻找最佳的OER催化剂。首先根据经典MD模拟创建了29,902种独特的成分并模拟了所得高熵氢氧化物的原子结构。获得的结构特征被传递到双金属氢氧化物模型以确定OER活性。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快速预测从选定的火星矿石的任何给定成分中获得的高熵氢氧化物的OER活性,然后将这些理论值与实验测量的超电势联系起来。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真实超电势方面实现了极高的准确性。    

1700622240805143.png

图  多金属氢氧化物的理论模拟与性能预测


由人工智能化学家执行的高通量自动合成表征-性能优化

AI化学家用随机选择的6种金属元素的组成制备了243种不同的配方,使用每种元素作为催化剂进行了电催化OER测试,并通过分析LSV曲线测量了10mAcm-2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使用三个计算出的OER活性描述符和243组成分作为输入,并将其相应的实验超电势作为输出来训练第二个 NN 模型。通过连接这两个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轻松预测所有29,902种组合物的 OER 超电势,从而为贝叶斯优化创建更大的数据集。AI化学家合成并验证了具有最佳组成的催化剂,证实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1700622253842020.png

图  AI化学家从火星陨石中寻找最佳OER催化剂


模拟火星环境下制氧的可行性验证

为了验证催化剂在火星表面低温条件下的可用性,作者模拟了火星表面操作条件在23℃和-37℃下进行了实验。LSV极化曲线表明,达到10mAcm−2的电流密度需要1.5685V和1.7289V的低电压值,塔菲尔斜率分别为174.1mV dec1和200.3mVdec1。接着对催化剂在各种条件下进行了循环稳定性测试,所制备的模型OPT催化剂在10mAcm−2的电流密度下,在23°C和-37℃下1M KOH 中稳定工作分别超过550,000 秒(~153 小时)和350,000 秒(~97 小时),表明这种AI化学家设计的催化剂与其他最先进的OER催化剂一样稳定。作者评估了催化剂的实际产氧能力,表明对于一个体积为300平方米的火星站房,在屋顶上涂上所生产的OER催化剂薄膜,大约需要15.2小时能实现氧气自给自足。    

1700622268228576.png

图  AI化学家完成火星陨石催化剂的电化学测量和实际应用潜力评估



参考文献:

Zhu, Q., Huang, Y., Zhou, D. et al. Automated synthesis of oxygen-producing catalysts from Martian meteorites by a robotic AI chemist. Nat. Synth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4160-023-00424-1

加载更多
776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