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高被引!Nano Research热门研究集锦!
纳米人 纳米人 2024-04-10

1.Nano Research:可调和强宽带微波吸收的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制备  

磁介质协同效应和界面工程的有效利用对于设计具有优异微波吸收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至关重要。在这项工作中,贵州大学祁小四教授等人通过原位热解立方形CoNi普鲁士蓝类(PBAs)及随后的水热过程,大规模制备了核壳结构的磁性多组分纳米复合材料(MCNCs),包括CoNi@空心@C和CoNi@空心@C@MoS2。由于其独特结构,在电介质和磁损耗之间形成了出色的协同效应,所制备的CoNi@空心@C和CoNi@空心@C@MoS2 MCNCs展现出非常出色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包括强吸收能力、宽带吸收频段和薄匹配厚度。此外,所制备的CoNi@空心@C和CoNi@空心@C@MoS2 MCNCs在经过热处理和水热过程后仍能保持CoNi PBAs的立方结构。通过控制水热温度,独特的结构和形成的碳层有效防止了MoS2形成过程中对内部CoNi合金的腐蚀,并且可以合成具有不同MoS2含量的CoNi@空心@C@MoS2 MCNCs。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水热温度和填料加载量,可以调节CoNi@空心@C@MoS2 MCNCs的电磁参数、电介质和磁损耗能力,从而实现其在不同频段的出色电磁波吸收性能。考虑到其简单的工艺、低密度和高化学稳定性,这些发现为开发强宽带微波吸收材料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图片
Li, C., Qi, X., Gong, X. et al. Magnetic-dielectric synergy and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to design yolk–shell structured CoNi@void@C and CoNi@void@C@MoS2 nanocomposites with tunable and strong wideb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Nano Res. 15, 6761–6771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468-2

2.Nano Research:层次化设计的FeCo基微链结构在C波段中增强微波吸收性能 

FeCo基微链结构因微波吸收材料(MAMs)的研究是电磁辐射控制的重要领域,然而存在着在特定频段(如S波段和C波段)吸收效率不高的问题。基于此,西北工业大学顾军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巨文博教授等人通过磁场诱导过程水热合成了基于FeCo的磁性MAMs。他们设计了一种层次化的微链结构,其中包括具有二维FexCo1−xOOH纳米片的核壳结构,垂直锚定在一维(1D)Co微链的表面。实验结果表明,在C波段,这种结构显示出显著增强的微波吸收性能,反射损耗(RL)低于-20 dB。通过磁耦合和核壳结构的双损耗机制,实现了微波衰减能力的提高。他们的研究为解决C波段电磁污染提供了新的可行策略。
图片
Han, Y., He, M., Hu, J. et al. Hierarchical design of FeCo-based microchains for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in C band.    
Nano Res. 16, 1773–1778 (2023).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5111-y

3.Nano Research:单原子Cu催化剂促进氮氧化物电化学还原生成氨  

电化学NO还原反应(NORR)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旨在减少NO污染并实现可持续的NH3合成。然而,现有方法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兰州交通大学褚克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将单原子Cu嵌入MoS2基底形成Cu1/MoS2催化剂。研究表明,Cu1/MoS2催化剂在较低的电位下展现出了高效的NORR性能,NH3产率和法拉第效率均显著提高。通过实验证实和理论计算,他们揭示了Cu1-S3基团在有效激活和氢化NO的同时减缓质子覆盖,从而提高了Cu1/MoS2在NORR中的活性和选择性。这项研究为解决NO污染问题和实现NH3可持续合成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图片
Chen, K., Zhang, G., Li, X. et al. Electrochemical NO reduction to NH3 on Cu single atom catalyst.
Nano Res. 16, 5857–5863 (2023).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3-5384-9

4.Nano Research:K掺杂LaCo0.9Fe0.1O3钙钛矿的微波吸收性能优化及机制研究  

近年来,钙钛矿材料在电磁波吸收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微波吸收性能不稳定的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姬广斌教授等人针对这一问题,通过K、Fe共掺杂LaCoO3钙钛矿,系统调节了晶体结构和电磁性能。通过正电子湮灭寿命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手段,他们发现点缺陷含量的变化对电荷传输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在掺杂水平提高的过程中,点缺陷含量先减少后增加,而最低的点缺陷密度对提高介电损耗能力至关重要。基于这些发现,他们成功优化了钙钛矿的微波吸收性能,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这一研究为深入理解微波吸收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Wang, F., Gu, W., Chen, J. et al. The point defect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K doped LaCo0.9Fe0.1O3 perovskite with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bing ability.
Nano Res.15, 3720–3728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955-1

5.Nano Research:黑砷磷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二维层状黑砷磷材料在当今研究中备受瞩目,尤其是由于其可调直接带隙、高载流子迁移率和强烈的平面各向异性等独特特性。然而,黑磷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一研究热点和挑战,南京大学金钟教授等人通过合金化黑磷与同族元素砷的新修饰策略,成功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维黑砷磷材料。在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调控黑磷与砷的元素组成,不仅保持了黑磷的特殊晶体结构和高各向异性,还成功调整了其电学和光学特性,为材料的多功能器件应用打下了基础。得到的二维黑砷磷材料表现出卓越的光学、电学和光电性能,包括非常窄的带隙、各向异性红外吸收和双极转移特性。这为红外光电探测器和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FETs)等领域提供了巨大潜力。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在合成和应用黑砷磷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机遇进行了展望。    
图片
Liang, J., Hu, Y., Zhang, K. et al. 2D layered black arsenic-phosphorus materials: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Nano Res. 15, 3737–3752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974-y

6.Nano Research:碳气凝胶微球原位矿化TiO2的高效微波吸收研究  

微波吸收材料因其在通信、雷达和隐身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应用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吸收材料存在密度高、制备复杂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四川大学鄢定祥教授、李忠明教授等人通过溶胶-凝胶转变和焙烧过程,成功制备了碳气凝胶微球,并在其表面原位矿化TiO2。这一创新性方法不仅保留了碳气凝胶的优异特性,还赋予了其优良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TiO2/CA混合物具有极低的反射损失值和宽广的有效吸收带宽,为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这项研究不仅在制备方法上有所突破,还在微波吸收性能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Wang, YY., Zhu, JL., Li, N. et al. Carbon aerogel microspheres with in-situ mineralized TiO2 for efficient microwave absorption.
Nano Res. 15, 7723–7730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494-0

7.Nano Research:稀土单原子基荧光复合纳米材料:调节全彩单荧光体及其在WLEDs中的应用  

白色光发射二极管(WLEDs)因其在照明和显示领域的重要性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白光磷光体存在颜色温度过高、色彩再现指数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黑龙江大学王国凤教授等研究者结合稀土氟化物和碳量子点材料,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稀土单原子基荧光复合纳米材料,实现了全彩单荧光体的调节。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实验验证,研究团队发现了碳原子对锚定Eu3+单原子的重要性,并优化了材料结构,实现了从蓝色到红色甚至白色的可调光发射。此外,他们构建了WLED器件,展现出优异的色彩再现性能和较低的色温,为高效照明和显示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项研究在白光发射领域探索了新的方向,为解决传统磷光体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图片
Bao, S., Yu, H., Gao, G. et al. Rare-earth single atom based luminescent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Tunable full-color single phosphor and applications in WLEDs.
Nano Res. 15, 3594–3605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886-x

8.Nano Research:封装无手性镧系络合物的手性金属有机框架薄膜  

手性金属有机框架(chirMOFs)因其在对映选择性吸附/分离、不对称催化等领域的重要应用而备受关注。然而,开发具有圆偏振荧光(CPL)性质的手性薄膜仍面临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谷志刚研究员等人通过将无手性镧系络合物封装进表面配位的手性金属有机框架薄膜孔道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策略。他们采用逐层封装的方法,成功地将Ln(acac)3(Ln = Eu、Tb、Gd)封装进SURchirMOF薄膜中,从而获得具有强大且可调节的CPL性能的薄膜材料。研究表明,这种制备策略不仅能够实现能量转移,提高CPL性能,还为调控的手性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
Zhai, R., Xiao, Y., Gu, Z. et al. Tunable chiroptical application by encapsulating achiral lanthanide complexes into chiral MOF thin films.
Nano Res. 15, 1102–1108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610-x

9.Nano Research:MXene基离子凝胶:多功能电子皮肤的新突破  

电子皮肤(E-skin)在人工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现有的水凝胶材料在水分流失、物理损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挑战,南京工业大学王倩副教授、董晓臣教授等人引入离子液体(ILs)到MXene-复合二元聚合物网络中,成功制备出了一种新型E-skin。这种离子凝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强大的附着力以及对恶劣环境的优越耐受性。该E-skin对各种人体运动和生理活动的监测功能高度敏感,同时具有出色的电气响应和快速的自愈合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该E-skin存放在空气中30天后仍保持一致的电气性能,并且可以通过近红外光辐射快速实现自愈合。此外,该E-skin还展现出对温度和近红外光的高灵敏感知,为多功能柔性传感器的应用提供了潜在可能。这项研究为制备耐用、高性能的电子皮肤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图片
Lu, Y., Qu, X., Wang, S. et al. Ultradurable, freeze-resistant, and healable MXene-based ionic gels for multi-functional electronic skin.
Nano Res. 15, 4421–4430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4032-5

10.Nano Research:二维多孔C3N4纳米片上锚定几层MoS2用于无铂光催化产氢  

光催化产氢(PHE)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存在着铂等贵金属的使用成本高、资源稀缺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挑战,黑龙江大学田春贵教授、付宏刚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他们通过将几层MoS2紧密结合到二维多孔C3N4纳米片上,构建了具有良好质量传递能力和大表面积的催化体系,实现了无铂光催化产氢。通过采用磷钼酸(PMo12)团簇在聚醚酰亚胺(PEI)修饰的C3N4纳米片上硫化形成2D MoS2/PCN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具有丰富的边缘活性位点,有利于电子的更快传输和分离。该研究结果显示,MoS2/PCN复合材料在模拟阳光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PHE活性,氢产量活性显著提高,相较于传统的铂催化剂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图片
Wang, N., Wang, D., Wu, A. et al. Few-layered MoS2 anchored on 2D porous C3N4 nanosheets for Pt-free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Nano Res. 16, 3524–3535 (2023).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900-7

11.Nano Research:超快焦耳加热合成单原子钴掺杂石墨烯基多孔单体  

单原子催化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其制备过程中存在着原子聚集、分散不均等问题。为解决这一挑战,湖南大学费慧龙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策略。通过超快的焦耳加热过程,他们成功实现了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和金属、氮原子嵌入到石墨烯基质中,形成具有层次孔结构的单原子钴掺杂石墨烯基多孔单体。这一研究不仅克服了传统制备方法中的原子聚集问题,还在氢析出反应(HER)方面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和耐久性,在0.5 M H2SO4电解液中,10 mA·cm2的低过电位为106 mV,塔菲尔斜率为66 mV·dec1。所提出的合成策略为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途径,对于推动单原子催化剂在能源转化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Xing, L., Liu, R., Gong, Z. et al. Ultrafast Joule heating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ly porous graphene-based Co-N-C single-atom monoliths.
Nano Res. 15, 3913–3919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4046-z

12.Nano Research综述:无定形硫化钼及其Mo-S基团:结构、合成和应用综述  

无定形材料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无定形硫化钼(a-MoSx)作为代表性无定形材料之一,其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仍存在着争议。在这一背景下,南京邮电大学王龙禄、赵强教授等人针对a-MoSx的研究现状展开了全面综述。文章从结构特征、合成策略到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a-MoSx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对其形成标准和综合应用的讨论,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文章以对未来发展的个人见解和批判性展望作为结束,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和展望。    
图片
Chang, C., Wang, L., Xie, L. et al. Amorphous molybdenum sulfide and its Mo-S motif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ynthetic strategies,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s.
Nano Res. 15, 8613–8635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507-z

13.Nano Research:全无机铋卤化物钙钛矿纳米片的合成与相变  

铋基钙钛矿及其衍生物因其高稳定性和光电性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对其形貌控制合成存在着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工业大学肖家文、严铮洸、韩晓东等人通过热反应法成功合成了Cs3BiCl6纳米片和其他铋卤化物钙钛矿纳米结构。研究发现,Cs3BiCl6纳米片可作为初级产物转化为其他形貌的铋卤化物钙钛矿纳米结构,这一发现拓展了铋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合成途径。此外,合金化处理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光学性能,并将其应用于辐射检测领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具体数据显示,合金化处理后的Cs4MnxCd1−xBi2Cl12纳米片的最低检测限达到134.5 nGy/s,而X射线成像结果显示了高达20线对/毫米(lp/mm)的高空间分辨率。这项研究为无机钙钛矿纳米结构的合成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图片
Wang, C., Xiao, J., Yan, Z. et al. Colloidal synthesis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all-inorganic bismuth halide perovskite nanoplates.
Nano Res. 16, 1703–1711 (2023).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656-0

14.Nano Research:锰掺杂促进氧进化反应的垂直生长NiFe2O4纳米片阵列  

水电解制氢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然而高效、廉价、稳定的催化剂一直是制约水分解工业化应用的难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代小平教授团队采用一种简便的一步水热法合成了锰掺杂的镍铁氧体纳米片(Mn-NiFe2O4)。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催化剂在50 mA·cm2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低于200 mV的小过电位和47 mV·dec1的小塔菲尔斜率,同时具有显著的周转频率(TOF)值(0.14 s1)和稳定性。进一步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表明,在氧进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发生重构形成活性位点NiOOH。这一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归因于垂直生长的纳米片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以及锰掺杂引起的电子结构调控和富氧空位的形成。本研究为设计高效氧进化反应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图片
Gan, Y., Cui, M., Dai, X. et al. Mn-doping induced electronic modulation and rich oxygen vacancies on vertically grown NiFe2O4 nanosheet array for synergistically triggering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Nano Res. 15, 3940–3945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4068-6

15.Nano Research:协同诱导极化提升电磁波吸收性能的SiCNWs@MnO2@PPy异质结构  

电磁波污染近年来备受关注,而开发成本低、重量轻、制备简单、电磁衰减效率高的吸收材料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青岛科技大学李振江教授团队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和两步电沉积过程成功合成了SiCNWs@MnO2@PPy异质结构,具有SiC纳米线核、MnO2纳米片中间层和PPy涂层。利用界面极化和偶极极化的优势,所得产物表现出卓越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当匹配厚度为2.41 mm时,反射损失最小达到-50.59 dB,且在匹配厚度为2.46 mm时,最佳有效吸收带宽值达到6.64 GHz。通过对电磁参数的系统分析,合理地展示了入射电磁波的消散过程。这项研究为设计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图片
Zhang, M., Zhao, L., Zhao, W. et al. Booste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from synergistic induced polarization of SiCNWs@MnO2@PPy heterostructures.
Nano Res.16, 3558–3569 (2023).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5289-z

16.Nano Research:碳纳米管嵌入壳层的空心介孔ZnMn2O4/C微球用于高性能水性锌离子电池  

水性锌离子电池作为未来大规模能源存储的发展方向备受关注,其具有低成本、安全、环保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等特点。然而,高容量、长循环稳定的阴极材料的开发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安徽师范大学耿保友教授团队首次采用喷雾热解法成功制备了碳纳米管嵌入壳层的空心介孔ZnMn2O4/C微球阴极材料。经过循环测试,该材料在0.5 A·g1的速率下1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209.71 mAh·g1,而在1 A·g1的速率下1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100.06 mAh·g1。这一优异性能得益于空心结构的有效缓冲作用、优良的孔隙性质以及碳纳米管对ZnMn2O4纳米颗粒的强吸附作用。该研究为设计高性能水性锌离子电池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图片
Chen, F., Wang, Q., Yang, X. et al. Construction of hollow mesoporous ZnMn2O4/C microspheres with carbon nanotubes embedded in shells for high-performance aqueous zinc ions batteries.
Nano Res. 16, 1726–1732 (2023).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772-x

17.Nano Research:具有柔性分子筛效应的新型氟化阴离子支撑的MOF实现高效捕获CO2和CnH4中的C2H2  

乙炔的高效分离对于制造高纯度乙炔并回收其他轻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过程存在着挑战。浙江师范大学张元斌教授团队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氟化阴离子支撑的金属有机框架(MOF),名为ZNU-5,实现了通过柔性分子筛效应高效捕获CO2和CnH4中的C2H2。ZNU-5在1.0 bar和298 K下实现了128.6 cm3/g的C2H2吸附容量,同时排除了CO2、CH4和C2H4。其高选择性和优异性能得益于其特殊的超微孔结构和门控开启的分子筛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多组分气体混合物中,ZNU-5对C2H2具有高选择性,分别从C2H2/CO2、C2H2/CO2/CH4和C2H2/CO2/CH4/C2H4混合物中捕获了3.3、2.8和2.2 mmol/g的C2H2。此外,在解吸过程中可回收到>98%纯度的C2H2,分别为2.6、2.0和1.5 mmol/g。这一研究为高效分离C2H2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图片
Wang, L., Xu, N., Hu, Y. et al. Efficient capture of C2H2 from CO2 and CnH4 by a novel fluorinated anion pillared MOF with flexible molecular sieving effect.
Nano Res. 16, 3536–3541 (2023).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996-9

18.Nano Research:通过利用残留锂形成NASICON型纳米功能涂层稳定高压层状氧化物阴极  

由陈勇教授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在高能量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高压中镍低钴锂层状氧化物阴极材料因其优越的容量和低成本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由于表面残留锂、电极-电解质界面副反应和体结构降解,导致容量衰减问题仍然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通过巧妙利用残留锂,成功形成了超薄均匀的NASICON型Li3V2(PO4)3(LVP)纳米功能涂层,并将其应用于LiNi0.6Co0.05Mn0.35O2(NCM)阴极。研究团队通过多种手段验证了这一纳米功能涂层的优异性能,包括 Li+ 扩散和电导率的改善,减轻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副反应,提高了热稳定性,以及最小化了体结构的机械降解。在高截止电压为4.5 V的条件下,经过150个循环后,NCM@LVP显示出更高的容量保留率(97.1% vs. 79.6%)和更优异的倍率性能。    
图片
Shen, Y., Wu, Y., Zhang, D. et al. Stabilization of high-voltage layered oxide cathode by utilizing residual lithium to form NASICON-type nanoscale functional coating.
Nano Res. 16, 5973–5982 (2023).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5298-y

19.Nano Research:利用异相Ni纳米晶体提高4-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效率  

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4-NP)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然而传统方法面临着催化剂活性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挑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古芳娜、苏发兵等人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在石墨烯上原位生长异相Ni纳米晶体,以提高对4-NP的催化还原效率。通过该方法,成功实现了fcc和hcp相的异质结构,并通过界面效应提高了催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异相Ni纳米晶体对4-NP的催化还原活性显著提升,表观速率常数达到2.958 min−1,活性参数为102 min−1·mg−1,远高于目前报道的其他催化剂。这项工作为利用异相结构提高催化剂活性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图片
Zhuang, J., He, F., Liu, X. et al. In-situ growth of heterophase Ni nanocrystals on graphene for enhanced catalytic reduction of 4-nitrophenol.
Nano Res. 15, 1230–1237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630-6

20.Nano Research:大规模制备高性能硼氮/芳纶纳米纤维介电复合材料  

由于具有高导热性、优异机械性能和稳定介电性能的介电聚合物在科学界备受关注,然而,其在大规模制备方面仍存在挑战。为此,青岛科技大学滕超教授等人采用刮刀涂布法,通过溶胶-凝胶转化过程成功地将芳纶纳米纤维(ANFs)和氮化硼纳米片(BNNSs)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大面积的分层薄膜。这项工作通过在薄膜中添加20 wt.%的BNNSs,实现了高导热性(14.03 W·m−1·K−1),相较于纯ANF薄膜提高了103倍。该复合材料还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高降解温度、适度的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关键性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显示出了其在介电应用方面的潜力。通过本研究,滕超教授等人为大规模制备高性能硼氮/芳纶纳米纤维介电复合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片
Su, L., Ma, X., Zhou, J. et al.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boron nitride/aramid nanofiber dielectric composites.
Nano Res. 15, 8648–8655 (2022).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456-6    

加载更多
121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