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就是Nature,MOF大牛Omar M. Yaghi今日突破,迄今为止最好性能!
纳米技术 纳米人 2024-10-28
图片

          
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1.开发了一种高容量捕碳吸附CO2的COF材料,达到迄今为止最好的CO2捕碳能力。
2.表现优异的开放的空气直接捕碳性能,捕碳量达到最大值,而且能够在60℃进行重生。
          
空气捕碳技术是具有前景的解决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技术,但是发展持久性高容量、快速动力学、再生温度低的捕碳材料仍然非常困难,尤其是能够从错综复杂且不断改变的气氛捕碳。

有鉴于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mar M. Yaghi教授、柏林洪堡大学Joachim Sauer教授等报道开发了一种烯烃链接构筑COF材料,并且通过修饰有机胺进行改性,在COF的孔道内形成多胺结构。构筑的COF-999能够从空气气氛捕碳,在干燥气氛400ppm CO2实现了0.96mmol g-1的捕碳量,在50%的湿度和400ppm CO2实现了2.05mmol g-1捕碳量。对伯克利的空气能够连续的进行100次吸附-脱附循环,展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快速捕获CO2能力,再生温度仅为60℃。    
          

合成方法和结构表征

图片
图1. COF-999的设计和合成
            
通过3,3′-双[(6-叠氮己基)氧基]-4,4′-联苯二甲醛(BPDA-N3)和1,3,5-三(4-氰甲基苯基)苯进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制备烯烃链接的COF前体化合物COF-999-N3,通过XRD表征晶体结构,并且进行结构精修。数据的2.2°, 3.9°, 4.5°, 5.9°, 6.7°峰位分别对应于 (100), (110), (200), (210), (300)晶面。这些信息对应于BPDA-N3和TCPB之间通过烯烃链接形成蜂窝状AA堆叠纳米片。SEM成像表征为5μm的球形结构,N2吸附测试结果显示孔的尺寸为3.3nm。通过15N ssNMR表征其中N3官能团,发现在210.4ppm和71.6ppm的峰,验证保留了N3官能团。    
图片
图2. COF-999的结构表征
            
随后通过室温Staudinger反应,将N3官能团与氮丙啶反应,在孔道内生成多胺结构,得到COF-999。15N ssNMR表征结果显示COF-999-N3完全发生还原,对应于N3的峰位完全消失,同时在23.5ppm出现新峰。FTIR光谱表征同样发现,在2089cm-1对应于叠氮的νN=N消失。在还原处理过程中,COF-999-NH2的晶体结构和多孔结构得到保留。

气体吸附性能
图片
图3. COF-999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
            
测试了25℃对CO2, N2, O2, Ar, H2O的气体等温吸附。CO2吸附表现在较低的CO2压力发现显著吸附,而且发现非常明显的吸附-脱附回滞曲线。测试结果说明在0.4mbar(与空气中CO2的分压非常接近)的CO2吸附量达到0.91mmol g-1,计算的等温吸附热达到53kJ mol-1。对N2、O2、Ar的吸附表现线性吸附,吸附量非常少,说明COF-999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选择性。COF-999的H2O吸附量达到0.09gwater gCOF-1,水分子的吸附热为49kJ mol-1。这种吸水性较低的性质有助于空气捕碳。

混合气氛捕碳
混合气体CO2选择性吸附。通过多组分混合气体的穿透吸附实验,研究吸附选择性和动态吸附性能,评价COF-999的动态空气CO2吸附实用性。测试了合成空气(N2:O2=4:1)和50% RH对400 ppm CO2吸附的能力,发现COF-999在暴露于模拟空气气氛后(400ppm CO2和50% RH H2O),能够吸附CO2和H2O。吸附过程中,快速达到H2O的饱和吸附,随后在90min时产生陡峭的浓度增加并且发生CO2穿透。尖锐的穿透曲线说明COF-999对CO2具有快速传质能力。 
   
湿度对CO2吸附的影响。在不同的湿度条件(RH 0%~75%)测试CO2吸附,研究湿度对CO2吸附的影响。干燥气氛中,COF-999对CO2的吸附量达到0.96±0.03mmol g-1。在25% RH湿度,COF-999对CO2的吸附增至1.69±0.08mmol g-1,在50% RH湿度,CO2吸附进一步提高至2.05±0.03mmol g-1,这个CO2吸附量达到干燥气氛CO2吸附量的2.14倍。当湿度为75% RH,最大CO2吸附量达到2.09±0.03mmol g-1H2O促进CO2吸附的原因是在孔道内形成氨基甲酸酯和碳酸氢盐,并且通过ssNMR表征和DFT理论计算进行验证。

CO2吸附动力学。在18.8min内的吸附量达到一半(1.01mmol g-1),在61.7min内吸附达到80%(1.622mmol g-1),这种超快速的捕碳速度达到相关报道的最大值这种优异的捕碳能力不仅来自COF-999的孔道结构,而且来自孔道内吸附的少量H2O分子。
            
开放空气捕碳
图片
图4. 开放空气捕碳
            
在加州伯克利的开放空气气氛测试20天内的捕碳性能。设定的捕碳的穿透浓度为300ppm,随后在60℃进行COF-999重生。将室外空气直接穿过吸附剂,空气中的CO2能够选择性的被COF-999吸附。

在20天内进行连续的100圈吸附-脱附循环,室外CO2浓度在410ppm~517ppm,湿度RH范围为28%-51%。测试结果表明,每圈CO2平均产量达到1.28mmol g-1(5.63wt%),最大产量为1.48mmol g-1,最小产量为1.03mmol g-1。
                        
参考文献
Zhou, Z., Ma, T., Zhang, H. et al. Carbon dioxide capture from open air using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Nature (2024).
DOI: 10.1038/s41586-024-08080-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80-x    

加载更多
451

版权声明:

1)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批判性阅读! 2)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3) 除特别说明,本文版权归纳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纳米人
你好测试
copryright 2016 纳米人 闽ICP备16031428号-1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