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大学Warren C. W. Chan教授对于纳米粒子递送到实体肿瘤的机制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本文要点:
(1)用于检测和治疗癌症的纳米粒子的临床转化仍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人们对纳米粒子递送到实体肿瘤的机制缺乏了解。目前的递送机制被称为增强的通透性和保留效应(EPR效应),即纳米颗粒可通过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被动地进入肿瘤,并且会由于淋巴引流不良而在肿瘤内保留。然而,根据EPR效应设计的纳米粒子对实体肿瘤的递送效率仍然有限。另一种机制提出,纳米颗粒可通过主动的内皮转运过程进入肿瘤,进而与肿瘤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在肿瘤中的保留,并通过淋巴管离开肿瘤。这种机制被称为主动转运和保留原理。
(2)作者在文中探讨了纳米颗粒对实体肿瘤递送的两种不同机制,并解释了它们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对设计用于肿瘤的纳米颗粒的影响。作者指出,确定纳米粒子递送到实体肿瘤的机制对于癌症纳米药物的发展和临床转化以及医用纳米粒子的设计开发而言至关重要。
Luan N. M. Nguyen. et al. The mechanisms of nanoparticle delivery to solid tumours.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20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2-024-00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