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全身应用微管稳定剂已被证明可在脊髓损伤(SCI)后促进轴突再生。然而,由于血液-脊髓屏障的快速恢复,因此该方法的疗效仍会受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差等问题的限制,故亟需构建能够治疗脊髓损伤的长效性微管稳定剂。有鉴于此,南开大学郭术涛研究员、天津医科大学姚雪研究员和山东大学冯世庆教授利用酸激活的自裂解缩酮连接子将抗氧化剂艾地苯醌与微管稳定剂紫杉醇进行结合,构建了异质二聚体紫杉醇-艾地苯醌前药。
本文要点:
(1)研究者进一步将其制备成结合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纳米药物,使药物能够在脊髓内保留至少2周,并可在单次椎管内给药后显著增强后肢运动功能和轴突再生。
(2)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艾地苯醌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神经元铁死亡,从而能够增强紫杉醇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该研究构建的基于前药的纳米药物可同时实现神经保护和轴突再生,有望为治疗SCI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策略。
Zunkai Xu. et al. Long-Acting Heterodimeric Paclitaxel−Idebenone Prodrug-Based Nanomedicine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Nano Letters. 2024
DOI: 10.1021/acs.nanolett.4c00856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0856